彝族“撮泰吉” (阿鋪索卡 攝)
苗族“滾山珠” (本報記者 王純亮 攝)
歡慶“火把節” (阿鋪索卡 攝)
大方漆器 (魏運生 攝)
精美的漆器制品、古老神秘的彝族“撮泰吉”、絢麗多彩的苗族服飾、清潤悠長的三眼簫……這些承載著畢節市各族人民文化傳承與記憶的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畢節歷代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瑰寶,在全社會的共同保護下,成為生活在畢節這片土地上人們共同的鄉愁記憶。
目前,全市共列入國家、省級非遺名錄50項,其中: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7個、省級保護名錄43個。這些文化遺產,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人群的心態,記錄著不同地域、不同經歷人群的生活形態。
近年來,畢節市建立和完善各級名錄保護體系,并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搶救和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威寧彝族撮泰吉
□本報記者 卯昌福 整理
“撮泰吉”被譽為“人類的祖宗戲”,“人之初,戲之始,彝之源”。中國戲劇家曹禺先生說:“撮泰吉”是戲劇“活化石”;曲六乙先生說:“撮泰吉”是中國戲劇珍貴的“活化石”。
彝漢語言釋義翻譯,“撮”為“人”,“泰”為“進化”“變化”,“吉”為“玩?!薄坝螒颉薄氨硌荨?。從整個演出內容看,“撮泰吉”應翻譯成“人類變化(進化)的游戲”,簡稱“變人戲”。
“撮泰吉”的主要內容是向后人傳授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知識而保存祖先取得的勞動經驗,是原始初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從猿轉變到人的真實記錄,是模仿古人類進化過程的一種歷史意義上的“情景再現”,令人驚訝地吻合了“勞動把人類從猿轉變到人”的科學定義。其演出時間是每年春節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內容包含祭祀、農耕、麒麟舞、掃火星四個部分。
“撮泰吉”自20世紀80年代初被發現和挖掘,至今已有30余年。如今,“撮泰吉”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頑強的生命力,走向各地彝族村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006年5月20日,“撮泰吉”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9月16日,由畢節烏蒙演藝集團編排打造的精品劇目《撮泰吉》在畢節大劇院精彩上演,這也是該劇目首次亮相舞臺。
2015年10月19日至20日,精品劇目《撮泰吉》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以其悠久古老的題材、新穎古樸的表現形式、精彩絕倫的表演,驚艷京城舞臺。
2016年8月3日,中華戲劇活化石·彝族古劇“撮泰吉”高峰論壇在威寧舉行,中外眾多知名學者齊聚,分享各自對“撮泰吉”的理解及認識,并為“撮泰吉”的發展建言獻策。
2017年2月10日至15日,精品劇目《撮泰吉》首次走出國門,遠赴法國參加尼斯狂歡節交流演出,其神秘獨特的故事情節、精湛的舞臺技藝和精彩的舞臺展演,贏得國際觀眾好評,有效提升了畢節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撮泰吉”的熱愛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研究者和傳承者。比如,威寧自治縣板底鄉倮嘎村的文道華,作為當地唯一的“撮泰吉”傳承人,雖已年過七旬,但仍克服種種困難,堅守對“撮泰吉”的傳承,把“撮泰吉”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年輕一代。再如,赫章縣珠市鄉阿西里西村的蘇萬朝,憑借著對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自發組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表演隊,多次將“撮泰吉”搬上舞臺并獲大獎,為“撮泰吉”的傳承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納雍苗族蘆笙舞 (滾山珠)
□ 本報記者 彭 靜 整理
頭戴野雞翎帽,身著繡花服飾,或以頭為足,或以人攀肩,年節、民族節日或農閑時節,苗族同胞們就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邊吹蘆笙邊表演舞蹈動作。這便是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傳說,遠古時期,在大遷徙途中,荊棘叢生,攔住了苗族先民的去路,英勇的苗族青年就用身軀從荊棘叢中滾出一條道路,讓遷徙隊伍順利通過。為銘記遷徙途中的艱辛,苗族后裔模仿先輩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佐以蘆笙伴奏,自創了“地龍滾荊”舞蹈。
而它如今之所以叫“滾山珠”,則多有仿生意味。
據說,苗族聚居的大山深處有一種蟲子,沒有受到驚擾時,身體是舒展的,自由爬行;一旦受到驚擾,就蜷曲成珠子形狀,快速滾動。這種蟲子被形象地取名為“滾山珠”。苗族蘆笙舞的表演者因為常常要在地上翻滾,形似那種名叫“滾山珠” 的蟲子,所以,苗家人干脆將“地龍滾荊”更名為“滾山珠”。
“滾山珠”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是苗族遷徙舞中技巧性最強、難度最大的一個舞種。在表演過程中,不管動作多么高難,表演者都要手持蘆笙,口吹蘆笙,蘆笙不離口,吹奏不停頓。舞蹈與蘆笙吹奏自始至終協調配合,同時體現“步要輕、轉要圓、踢要直、力要穩、跨要開、體要快、蹬要輕”等多個要領。另外,“滾山珠”還有一些炫技性的高難度表演,諸如“旋仰擊鼓”“刀叢滾身”“倒掛金鉤等”。
“滾山珠”最大的藝術特征,在于它匯集了奏與舞兩個元素。聲與形的契合,口與手的協調,個體與群體的交融,成就了它最耀眼的亮度:
1984年,時年7歲的納雍縣豬場鄉苗族兒童王景全表演的“滾山珠”摘取全國少年兒童歌舞錄像比賽桂冠,一舞成名;
1990年,“滾山珠”參加北京亞運會藝術表演,連演28場,成為貴州藝術團的壓軸戲;
1992年,“滾山珠”表演隊遠赴荷蘭參加第37屆國際民間藝術節,最終捧回“金山杖”獎;
2005年12月,“滾山珠”商標正式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
2006年5月20日,“滾山珠”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時移事遷,苗族同胞們從生產生活中提煉動作,不斷充實、完善“滾山珠”的表演方式,使其從原來的“重在再現”升華為“重在表現”。
“滾山珠”這一充滿力量、技巧和民族記憶的舞蹈形式,蘊涵著苗族人民頑強而又不屈不撓的性格,給人以驚艷的視覺體驗和精神沖擊。
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 葉光良
大方漆器是貴州極富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明、清時期曾列為貢品,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下發,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位列其中。
史載,大方漆器制作始于東漢年間,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馬鞍、箭筒等物品,進而又以牛皮制成胎坯,用生漆涂髹,制成酒具、乳具、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間,大方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為主的漆器制作工藝,成了地方特色產品,并開始向朝廷進貢。清代《乾隆通志》載:“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為最佳?!?nbsp;清道光年間,大方漆器盛極一時,家庭漆器制作作坊遍及大方大街小巷,從業者達千人之眾,故大方又有“漆城”之美譽。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官府向民間征集精品,大方縣髹漆界特制的朝珠盒、朝帽盒、鳳冠霞帔盒、滿漢全席餐具等都被列為貢品。貢品皮胎描金葫蘆,現仍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大方漆器制作工藝獨特,制作要求高,工藝流程繁雜,主要有制漆、胎坯、灰底、漆地、罩面、裝飾5大工藝,需50多道工序,80多道生產環節方得以完成。
大方漆器圖案典雅逼真,質地堅實耐用,造型古樸雅致,漆色潤澤生輝,色彩艷麗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制作技藝精湛,表面繪有龍鳳、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并書有古代名人詩詞歌賦,古雅莊重;裝飾多以寫實與夸張相結合,形成鮮明的地方色彩。
現大方漆器除了保留隱花、明花、退光等傳統手法外,還發展了明光、印漆、臺花、描金、刻銀、填彩等品種。隱花是大方漆器的獨特技藝,藝人巧妙地把各種花紋隱襯在漆質與胎坯之間,若隱若現,獨樹一幟。明末清初,大方的皮胎隱花漆器以其獨特的地方特色而與北京的雕漆、山西的云雕、四川的雕填、甘肅的填彩等漆器齊名,被載入史冊。五彩,是大方漆器的又一特色,它突破沿襲已久的單一黑紅相襯的傳統手法,協調運用嫣紅、翠綠、天藍、淺灰、乳白等顏色,色彩調配趨于鮮艷奪目,更富民族氣息。
大方漆器用作食具,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蟲,耐酸堿,不易腐朽,不褪色;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雅致。民間也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裝干鮮果品、蜜餞乃至菜肴。
為開發新品種,發展新工藝,1958年,國營大方漆器廠組建,并連續兩次派人到福州取經,學習布胎、制漆、髹漆等先進工藝,引進了臺花、印錦、赤寶砂、薄涂彩繪、嵌蛋殼、臺花著色等品種,工藝水平得到提高。
面對日益興起的龐大旅游市場,大方漆器開始改進產品造型、調整產品結構,生產小件工藝品、紀念品,以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在旅游業的刺激下,大大小小的私營漆器經營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大方漆器家庭作坊生產開始復興,同時出現了大方漆器工藝制品廠、宏發漆器工藝廠等多家較成規模的企業。目前,大方漆器產品囊括杯、盤、碗、罐、盒、瓶、壺、屏風、家具、玩具、漆畫等9大類400多個品種。
赫章彝族火把節
□ 王繼超
在黔西北的廣大彝族聚居地區,多年來均有過“火把節”的傳統習俗。2010年6月,赫章彝族“火把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有著美好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勤勞勇敢的彝家迎來了一個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豐收了,可天王耿茲卻不愿讓彝家過上好日子。他派下一個名叫阿且的大力士來踐踏莊稼,彝家義憤填膺,紛紛推舉勇士阿榮同阿且比試高低。搏斗了三天三夜后,阿且敗下陣來,逃至點吐山時被阿榮追上殺死。天王耿茲惱羞成怒,連降雨點般蝗蟲,要把所有莊稼吃光。彝家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徒勞,于是每人手執一把火,把所有蝗蟲一燒而光,保住了莊稼。從此,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就成為彝家點燃火把、除惡滅害、共慶豐收的盛大傳統節日。
彝族“火把節”,彝語稱之為“朵扔吉”,實際上,是根據彝族十月太陽歷來定的。在彝族十月太陽歷中,一年以十個月計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計日,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節,斗柄正下指南為大寒,在這段時間過十月年節,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為大暑,在這段時間過新年,即火把節,又叫作“星回節”。后來此種儀式經過發展演變,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飾展示、斗牛、賽馬、摔跤、打陀螺、蕩秋千等內容,成了今天的“火把節”。
“火把節”期間活動豐富多彩,村寨中散發出咂酒誘人的香味,百聽不厭的旋律由嗩吶、月琴、口弦等各種樂器彈奏而出。
青年男女們也借此機會展示自己的絢麗服飾與精彩才藝,此外,賽裝與選美活動也會有序展開。
節日的撩動,讓人心馳神往,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匯集在一起,走過用花和松枝扎制的迎賓彩門,在通過以金銀銅為序的三道門時,品嘗彝家小伙抬出的咂酒、彝族姑娘捧出的水花酒。
火把節期間還有機會觀賞彝家的賽馬、摔跤、斗牛、斗羊活動。獲勝的小伙子,還有那賽贏的馬、牛、羊披紅戴花,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石峰下面,箭竹叢中,杜鵑樹下,百合花旁,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分作兩隊,大展歌喉,用長篇“咪古”古歌對賽,比才斗智;涓涓流淌的小溪兩岸,有青年男女用蛇皮、竹筒和麻線制作“順風耳”,在相隔幾十米的兩端互打“土電話”問候,一首首“曲谷”情歌從話筒的這邊送到那邊。
臨時搭起的攤點上,擺滿彝家的“蜂蜜蘸蕎粑粑”“蕎飯下凍肉”“全羊湯鍋”“燕麥湯圓”等風味小吃。
當夜幕降臨時,彝寨的每戶人家都不約而同點燃火把,進行象征性的驅蟲活動?;鸢牙@自家住房一圈后,大家又把舉著的火把匯集到一起,順著村寨轉兩圈后,移至田間地坎,山坡林下。
一會兒,山上的人們陸續回到村寨邊,燃起一堆堆篝火,圍著篝火,在嗩吶、笛子、月琴的伴奏下,拉開圈子跳起《阿西里西》《撒麻舞》《撒蕎舞》《烏蒙彝舞》等歡快的舞蹈,一次次將火把節推向高潮。(卯昌福 彭靜 葉光良 王繼超)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畢節人才網 黔ICP備09003115號-1
地址:畢節人才市場 EMAIL:795955362@qq.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