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畢節市針對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探索構建“破、降、改、助”機制,全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37.05萬戶,占市場主體總量的98.6%;2018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13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9.1%;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
一、破“三難”,激發活力。破解在行政審批、注冊登記條件、融資貸款等方面的困難和限制,降低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進入門檻,促進民營經濟井噴式增長。一是破解“審批難”。堅持民營資本“非禁即入”原則,建立“一窗受理、集中審批”模式,簡化審批程序,實行動態調整權責清單,審批事項從583項減少至256項。明確將股份有限公司登記權限委托下放給各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凡需要冠“貴州”行政區劃名稱的企業名稱核準權,市、縣(區)均可受理,并進行核準登記等,推動行政審批便利化。二是破解“注冊難”。在深入推行注冊資本金制度、先照后證、電子營業執照、企業簡易退出、“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縣域通辦制等商事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注冊前置條件限制;與全省同步實施“三十四證合一”改革。同時,啟動企業登記無紙全程電子化改革試點,頒發了全省市級第一張電子營業執照。2018年全市新注冊市場主體9.024萬戶,原市工商局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授予“商事制度改革信息化建設表現突出單位”稱號。三是破解“融資難”。建立政銀企常態化對接機制,積極組織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開展融資專場對接活動,建立民營企業“白名單”,創新融資擔保方式,在推廣房屋產權、土地使用權抵押,存單質押等擔保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林權抵押、承包經營權抵押、小微企業互保聯保、動產浮動抵押等新型擔保方式。2018年末,全市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97.74億元,較年初增加149.12億元,同比增長59.99%。
二、降“三高”,減輕壓力。針對民營企業用地成本高、用電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的實際,著力推動用地體制機制創新、電力供銷方式轉變和物流多式聯運,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一是降低用電成本。建立發改、工信、能源、電力等多部門聯動配合機制,對列入政府準入目錄、用電量達10千伏以上電壓等級的民營企業,實行電力市場化交易,擴大直接交易范圍。在全市推廣小微企業低壓接電容量由100千伏安提升至200千伏安試點,進一步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供電部門建立停電信息發布制度,提前告知用電企業,有效降低民營企業因停電造成的停產損失。截至2018年底,為全市108735家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用電價格降低10%,共計降低用電成本7058萬元。二是降低用地成本。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結合實際探索工業用地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出讓等制度,縮短工業用地出讓年限。引導民營企業合理布局,集中建設標準廠房供應土地,鼓勵小微企業入住標準廠房。對符合產業政策、不改變工業用地用途、按程序提高容積率的民營企業,實行不再補交土地出讓金等舉措,切實降低企業用地成本。三是降低物流成本。利用市內織金、納雍、大方、畢節東4個火車站開通貨運業務的契機,由市交通和工信部門與鐵路運輸部門建立對接協調常態機制,及時為民營企業提供精準詳細的鐵路貨運線路等信息,推行多式聯運模式,幫助民營企業提高鐵路貨運比例。同時,實行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政策,繼續對持有路通卡通行全省高速公路的貨運車輛給予9.5折通行費優惠。引導全市物流企業結成2個物流聯盟,整合物流資源,創新實施共倉、共配等物流新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截至2018年底,僅鐵路和公路運輸就為民營企業節約物流運輸成本超過1000萬元以上。
三、改“三老”,增添動力。千方百計實施以技術創新、新興發展路徑提升、扶持政策調整,著力破解困擾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難題,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一是改進“老技術”。加快推進民營企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千企改造”工程,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創新推動技術成果向民營企業有效轉化,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如七星關區明鈞玻璃廠,通過淘汰落后生產工藝,采用全自動數控拉邊技術、玻璃四維搬運機器人等先進工藝和設備,建成日產1000噸的優質浮法玻璃基片生產線,2018年實現產值9.5億元。二是改造“老路徑”。采取政策引導、利益機制倒逼等措施,扭轉依靠資源輸出、原材料粗放加工等老的發展路徑,淘汰轉化效益低、高污染、高能耗等老舊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緊盯戰略性新興業態,鼓勵民營企業圍繞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清潔能源、新型能源化工、新型建材等重點領域,培育發展了一批“大旅游”“大健康”“大數據”等生態利用型、低碳清潔型新興產業。如畢節市金海湖新區通過引進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貴州丕丕丕電子科技等公司發展鋰電池項目23個,日產各類鋰電池120萬只以上,2018年實現產值18億元,發放工人工資3000余萬元以上。三是改變“老政策”。在與中央、省有關政策規定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積極清理不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地方性老政策、老規定。同時,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畢節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扶持微型企業發展實施意見》《畢節市提高民營經濟比重五年行動計劃》《關于進一步促進畢節市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等文件,為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助“三小”,做強實力。落實民營企業發展各項扶持政策和措施,著力推動小微企業發展、民營企業品牌提升和營商環境改善,鼓勵民營企業做大做強。一是助“小企業”發展。以創建微型企業“兩園一街一村”示范基地為重點,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星光行動”及“微企助農、創業增收”工程。全市建成12個微型企業示范園,在每個縣(區)打造了一條微型企業示范街、一個微型企業特色村。2018年,全市扶持微型企業1744戶,投資總額11.53億元,帶動創業848人,帶動就業9154人。同時,在農村廣泛宣傳“3個15萬元”微型企業扶持政策,引導創業農戶發展特色高效農業、鄉村旅游、農家樂、餐飲住宿、農副產品加工等微型企業,指導微型企業申請“3個15萬元”創業扶持政策,大力發展農村實體經濟。二是助“小品牌”壯大。制定《2018實施商標戰略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方案》,指導縣(區)立足區域特色和產業特點,扶持和培育地理標志商標,推動金沙貢茶、納雍紅瑪瑙櫻桃、納雍高山茶、織金竹蓀等12件地理標志商標獲得了省級認定。對獲得省著名商標或省名牌產品的民營企業,市級給予20萬元、縣(區)給予10萬元獎勵。2018年,全市商標注冊申請達3594件,有效商標總量達9057件。三是助“小環境”優化。在全省率先開展政府企業“雙承諾雙兌現”活動,建立“一企一策”幫扶機制,著力破解服務企業中一些看似無關緊要卻容易造成不良影響的“小問題”“小風險”,堅決防止“茶杯里的風波”,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推行“掃碼評價”,實行企業評價政務服務機制倒逼破障礙、優服務,助推營商環境改善。據統計,全市聯企干部共深入企業聯系服務4994次,代辦審批事項2718件,為企業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3912個,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1.86萬個。(市委改革辦根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材料整理)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畢節人才網 黔ICP備09003115號-1
地址:畢節人才市場 EMAIL:795955362@qq.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