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漆器制品、古老神秘的彝族“撮泰吉”、絢麗多彩的苗族服飾、清潤悠長的三眼簫……這些承載著畢節各族人民文化傳承與記憶的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畢節這片神奇、美麗、富饒的土地,孕育了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也保存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非遺文化的百花園中,畢節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織、融合,璀璨綻放……
威寧彝族撮泰吉
“撮泰吉”被譽為“人類的祖宗戲”“人之初,戲之始,彝之源”。中國戲劇家曹禺先生說:“撮泰吉”是戲劇“活化石”。曲六乙先生說:“撮泰吉”是中國戲劇珍貴的“活化石”。彝漢語言釋義翻譯,“撮”為“人”,“泰”為“進化”“變化”,“吉”為“玩?!薄坝螒颉薄氨硌荨?。從整個演出內容看,“撮泰吉”應翻譯成“人類變化(進化)的游戲”,簡稱“變人戲”。“撮泰吉”的主要內容是向后人傳授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知識并保存祖先取得的勞動經驗,是原始村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從猿轉變到人的真實記錄,是模仿古人類進化過程的一種歷史意義上的“情景再現”,令人驚訝地吻合了“勞動把人類從猿轉變到人”的科學定義。其演出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內容包含祭祀、農耕、麒麟舞、掃火星四個部分。“撮泰吉”自20世紀80年代初被發現和挖掘,至今已有30余年。如今,“撮泰吉”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頑強的生命力,從威寧自治縣板底鄉倮嘎村走向各地彝族村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2006年5月20日,“撮泰吉”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納雍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羅 園 攝)
頭戴野雞翎帽,身著繡花服飾,或以頭為足,或以人攀肩,年節、民族節日或農閑時節,苗族同胞們就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邊吹蘆笙邊表演舞蹈動作。這便是苗族蘆笙舞“滾山珠”。“滾山珠”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是苗族遷徙舞中技巧性最強、難度最大的一個舞種。在表演過程中,不管舞蹈動作難度多高,表演者都要手持蘆笙,口吹蘆笙,蘆笙不離口,吹奏不停頓。舞蹈與蘆笙吹奏自始至終協調配合,同時體現“步要輕、轉要圓、踢要直、力要穩、跨要開、體要快、蹬要輕”等多個要領。另外,“滾山珠”還有一些炫技性的高難度表演,諸如“旋仰擊鼓”“刀叢滾身”“倒掛金鉤”等。“滾山珠”最大的藝術特征,在于它匯集了奏與舞兩個元素。聲與形的契合,口與手的協調,個體與群體的交融,成就了它最耀眼的亮度。2006年5月20日,納雍“滾山珠”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大方漆器是貴州極富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明、清時期曾列為貢品,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下發,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位列其中。史載,大方漆器制作始于東漢年間,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馬鞍、箭筒等物品,進而又以牛皮制成胚胎,用生漆涂髹,制成酒具、乳具、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間,大方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為主的漆器制作工藝,成了地方特色產品,并開始向朝廷進貢。清代《乾隆通志》載:“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為最佳?!鼻宓拦饽觊g,大方漆器盛極一時,家庭漆器制作作坊遍及大方大街小巷,從業者達千人之眾,故大方又有“漆城”之美譽。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官府向民間征集精品,大方縣髹漆界特制的朝珠盒、朝帽盒、鳳冠霞帔盒、滿漢全席餐具等都被列為貢品。其中,貢品皮胎描金葫蘆,現仍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大方漆器制作工藝獨特,制作要求高,工藝流程繁雜,主要有制漆、胚胎、灰底、漆地、罩面、裝飾5大工藝,需50多道工序,80多道生產環節方得以完成。大方漆器圖案典雅逼真,質地堅實耐用,造型古樸雅致,漆色潤澤生輝,色彩艷麗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制作技藝精湛,表面繪有龍鳳、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并書有古代名人詩詞歌賦,古雅莊重;裝飾多以寫實與夸張相結合,形成鮮明的地方色彩。現大方漆器除了保留隱花、明花、退光等傳統手法外,還發展了明光、印漆、臺花、描金、刻銀、填彩等品種。
赫章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鄭桂洪 攝)
在黔西北廣大彝族聚居地區,多年來均有過“火把節”的傳統習俗。2010年6月,赫章彝族“火把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火把節”,彝語稱“朵扔吉”,實際上,是根據彝族十月太陽歷來定的。在彝族十月太陽歷中,一年以十個月計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計日,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節,斗柄正下指南為大寒,在這段時間過十月年節,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為大暑,在這段時間過新年,即火把節,又叫作“星回節”。后來此種儀式經過發展演變,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飾展示、斗牛、賽馬、摔跤、打陀螺、蕩秋千等內容,成了今天的“火把節”。“火把節”期間活動豐富多彩,村寨里飄著咂酒誘人的香味,百聽不厭的旋律由嗩吶、月琴、口弦等各種樂器彈奏而出。當夜幕降臨時,彝寨的每戶人家都不約而同點燃火把,進行象征性的驅蟲活動?;鸢牙@自家住房一圈后,大家又把舉著的火把匯集到一起,順著村寨轉兩圈后,移至田間地坎,山坡林下。一會兒,山上的人們陸續回到村寨邊,燃起一堆堆篝火,并圍著篝火,在嗩吶、笛子、月琴的伴奏下,拉開圈子跳起《阿西里西》《撒麻舞》《烏蒙彝舞》等歡快的舞蹈,一次次將火把節推向高潮。
納雍苗族服飾
箐苗服飾(祝 緋 攝)
納雍箐苗服飾是一朵凝聚著苗族記憶與思想的藝苑之花,隨便拿起一件服飾,仿佛就能洞見箐苗一部厚重的歷史。納雍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2008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納雍“苗族服飾”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光榮上榜。箐苗服飾的刺繡手法有數紗繡、剪紙繡、編織繡、蠟染繡、拼貼繡、卷紗繡、滾繡、盤繡等。箐苗刺繡的色彩搭配元素豐富,包括紅、黑、青、白等顏色;刺繡圖案最富人文內涵,基礎花紋有圓形、半圓形、葫蘆形、圓勾形、圓勾藤串形、花瓣形、漩渦形、梯形等,花紋有疏有密,花簇有繁有簡。箐苗刺繡圖案還包含了具有圖騰含義的“族徽”式動物圖案,如牛、龍、鳳、魚等。代代相傳中,箐苗婦女們以針當筆、以線作墨,把經歷的苦難和坎坷繡在衣裙上,組成一部畫卷般的史詩。一塊繡片植入眾多刺繡文字,承載了苗族的歷史信息。服飾圖案代替了文字,使服飾藝術真正成為苗族傳世的“無字史書”。箐苗服飾作為延伸到文化系統層面的“民族語言”,它所附著的文化靈魂,實質上就是箐苗歷史的一個縮影。這些“民族語言”,這部“無字史書”,記錄了箐苗的生命起源、民族遷徙等歷史,吟唱出了苗族同胞對故土的思念和對祖先的崇敬。
赫章“彝族鈴鐺舞”
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流傳于赫章韭菜坪山麓,由護送陣亡將士的戰斗舞演變而成的祭祀歌舞——“彝族鈴鐺舞”,便是彝族文化中一朵耀眼的花。2008年,赫章“彝族鈴鐺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鈴鐺舞”,俗稱跳腳,彝語“懇合貝”,意為靈體告別之舞。其具有載歌載舞的顯著特色,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間。舞蹈無音樂伴奏,僅以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來統一動作,伴奏樂器嗩吶只作間隙的吹奏。通過祭祀活動,跳鈴鐺舞,唱祭祀歌,以祭奠逝者,安慰生者。過去,雄渾悲壯、粗獷豪放的“彝族鈴鐺舞”僅限男性學習、在祭祀活動中演繹,隨著時代發展,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場景不限,節日、喪葬嫁娶、農閑時均可以跳。舞蹈內容也融匯了彝族先民們曾經跋山涉水、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艱辛與男耕女織、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美滿。舞時,舞者以腰部為軸心,腰腹前后左右來回旋轉晃動,雙手左右上下轉腕搖鈴揮舞彩綢,時而抬頭后仰,時而弓步前傾,時而驟然下蹲,時而貼地翻滾,一走一停,緩急有序。男子剛健豪放,女子柔美內斂,男女搭配相互配合,使得原始粗獷的“彝族鈴鐺舞”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