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賽上的一個個春天——畢節試驗區成立26年來七星關區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2014年,畢節試驗區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之路上迎來又一個春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畢節試驗區建設的批示為這片熱土再次注入不竭動力;于畢節試驗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的七星關區而言,注定是經濟社會發展接力賽上絢爛的春天;這個春天,或許人們未曾留意這片土地的柳垂花紅,新綠初綻,但卻能真切感受到七星關的蓬勃心跳。
畢節試驗區成立26年來,在七星關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經緯線上,總有幾個命運攸關的節點: 2008年9月,畢節試驗區成立20周年座談會在七星關區召開;民盟幫扶七星關區座談會召開;2011年5月,畢節試驗區建設推進會在七星關召開……一個個重鑄輝煌的歷史時刻,定格的是總結,是規劃,是希冀,更是動力,奏響七星關區在發展快車道上新一輪追趕的序曲。沿科學發展的臺階拾級而上,七星關區激昂的旋律正在響起,那是《在希望的田野上》,那是《走進新時代》,那是《越來越好》……
26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傾情幫扶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七星關區百萬各族人民緊扣試驗區“三大主題”,團結拼搏,開拓創新,譜寫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壯麗篇章。
特別是六年前的春天,七星關區在奮力崛起的發展路上,確立了打造川滇黔三省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加快建設山水園林宜居城市的奮斗目標。從此,全新標桿上的夢想和使命,就像春藤,快速攀上了七星關區百萬人民的眉宇心房。
26年,原本只是歷史長河里的一小段,卻因為驚心動魄、跌宕起伏,讓這段時間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從2008年至今,我們難忘那些鏗鏘的聲音。從政府“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鼓勁,到“三問三解”和“萬名干部下基層”的號召,再到企業家“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這次應對挑戰中率先勝出”的回應,七星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描繪了波瀾壯闊而又奇絕燦爛的畫圖。
城市建設,七星關區在后進中奮起,在探索中前行,在挑戰中超越,完成《畢節——大方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按照舊城區改造與新城區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大力推進城市建設,促進城市提質擴容。城區面積從1988年不足5平方公里擴展到現在53平方公里,共建成城東新區、南部新區、德溪新區、碧海新區等四個新區,新建城市骨干路網60余公里。
探索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新路徑,使全區的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從1988年到2013年,全區生產總值從5.73億元上升到219.4億元,工業總產值從1.07億元上升到106.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從6664萬元上升到226億元,財政總收入0.59億元上升到87.1億元,糧食產量從20.78萬噸上升到38.89萬噸,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56元上升到5803元,森林覆蓋率從12.63%提高到46.9%……
從“逆勢奮進”走來,向“民生幸福”駛去,26年來,變革中的輝煌,拼搏中的成就,熔鑄成普惠百姓的堅實路基,帶去了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一路上的民生溫暖。僅2013年,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畢節至對坡、紅衛橋至對坡等4條89.91公里縣鄉道大修工程,全面完成續建2012年通村水泥路建設項目18條150.38公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95處,解決28.38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羅圈巖、小和平等4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雙河口水庫、龍官橋水庫項目完成初設。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觀:啟動實施涉及34個鄉鎮街道、428個村、25.22萬戶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兩硬化”工程,投入資金近3億元,硬化院壩11.64萬戶、404.28萬平方米,硬化連戶路2998.5千米。完成朱昌鎮雙堰村“同心新村”建設,大力推進“畢威高速”轄區段沿線可視范圍內3個鎮、14個村的“黔西北民居”改造工程。完成水箐鎮、生機鎮2個生態移民安置點建設;海子街鎮店子村生態移民工程安置房主體以上完工414套。新建農村沼氣池1703口……
僅2013年,七星關區建成鄉鎮中心幼兒園13個、村級幼兒園5個,新建特殊學校1所,建成學生宿舍90個共9.07萬平方米、教師周轉房44個共3.86萬平方米,德溪中學、思源學校建成投入使用,畢節一小和畢節七中、六中改擴建工程投入使用,畢節職中實訓樓建設工程全部竣工,引進梁才、三聯等民辦學校到我區辦學,啟動建設40所學校、1000個班級的教育“班班通”工程,農村學校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全覆蓋。全區小學輟學率1.15%,初中輟學率1.43%。區人民醫院新院區建成投入使用,完成11個鄉鎮衛生院、20個村衛生室的改造,共補充衛生技術人員323名,城鄉醫療服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創建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全區常住人口出生率8.45‰,符合政策生育率96.26%,人口自然增長率4.05‰。精心打造《七星之愛》文化品牌和苗族舞蹈《撮步舞》、彝族舞蹈《衣角舞》等原創文藝作品;注重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成陜西會館修繕工程。成功申報“貴州長壽之鄉”。城鎮新增就業1107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8%。減少貧困人口6.6萬人,層臺鎮、千溪鄉實現減貧“摘帽”?;窘ǔ杀U闲园簿庸こ?span>5203套,建成各類安置房33.91萬平方米。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40萬,解決了2.54萬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27%,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城市低保標準從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370元,農村低保標準從每人每年1570元提高到1740元。實施醫療救助8147人次,撥付救助金3323.7萬元;實施臨時救助4486人次,撥付救助金261.3萬元。發放救助糧2665.5噸,發放救災救濟物資折合人民幣530萬元以上。深入推進“老少共融之家”創建,敬老院入住條件達到二星級以上要求,入住率90.8%;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32.86%,集中供養孤兒96人、留守兒童183人。
時間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標準。從2008年至今,是七星關城鄉建設投入最多、城市空間拓展最迅猛、環境改善最明顯、人居品質提升最顯著、文化彰顯力度最大的6年……六年的拼搏與努力、六年間的激情與榮光,川滇黔三省結合部中心城市雛形已具。六年實踐,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傳播的文化影響深遠。優化的產業結構,和諧的社會環境,秀美的城鄉面貌,良好的精神內核,無不為七星關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走過一個個春天,七星關已完成一場場精彩的接力賽。站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交匯點,七星關區有理由底氣十足,有理由信心百倍。
通常來說,可以從歷史和地理兩個角度考量一座城市的發展,歷史象征時間的輪轉,地理則意味空間的延伸。
以時間為縱向坐標軸,可以看到,26年來,七星關區緊緊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和“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總目標,搶抓國發2號、國辦函35號文件實施的機遇,深入實施工業強區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突出抓投資、促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重點,克難攻堅,推進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呈現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重點項目扎實推進、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農村面貌大為改觀、民生得到切實改善、社會事業協調進步的良好局面。
以空間為橫向坐標軸,隨著杭瑞、畢威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飛雄機場建成通航,廈蓉高速、畢鎮高速、成貴快鐵、隆黃鐵路等交通網絡建設不斷推進,七星關區作為西南四省市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的區位優勢逐步凸顯,已成為一方投資興業的熱土,奠定了后發趕超的基礎。
從方位、形態和后勁來看,七星關已然處于全新的競爭格局中。而循著七星關區發展軌跡,新時期畢節試驗區精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干部在行動、群眾在感受”、“遠學焦裕祿、近學文朝榮”……無疑是暢通“崛起路”的最有力保障,也是推動七星關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動力之源。
新征程,新起點;歷史的跨越,華麗的蝶變。今后的七星關區,將用更加堅定從容的心態,更加斗志昂揚的勢態,從春天里再起跑,奔向萬紫千紅的美好前程!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畢節人才網 黔ICP備09003115號-1
地址:畢節人才市場 EMAIL:795955362@qq.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