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構建畢節文化惠民新高地
畢節市科技文化活動中心
7月17日,幾名孩子在七星關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練習跆拳道。
游客在金海湖公園賞花
藏羌彝文化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文化表演
近三年來,畢節市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抓手,以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為遵循,因地制宜,聚焦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補足短板和服務效能提升,踐行公共文化服務精準扶貧,全市免費開放文化設施面積從創建前的203.15萬平方米增加到389.39萬平方米,基本服務項目從創建前5218個增加到12465個。經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第三方調查,畢節市群眾對文化生活自我滿足感從74.2分上升到92.6分,公共文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趨勢日漸明顯,國家實地驗收組認為畢節工作經驗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對全國其他城市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具有借鑒價值。
因地制宜 促進場館建設達標
政府購買 夯實基層文化隊伍建設
將文化崗位扶貧納入“10+N”個一批就業扶貧計劃,優先從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有一定文化的勞動力中招募村級文化管理員;鼓勵退休教師、退伍軍人、非遺傳承人等鄉村文化能人加入文化志愿者,擔任村級文化管理員,帶動群眾參加積極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截至目前,共招募3648名村級文化管理員,財政每人每月給予不少于800元補貼,做到了陣地有人管理、活動有人組織,增添了基層文化工作力量,開拓了文化扶貧路徑,提供了貧困地區破解村級文化活動和陣地缺乏專人組織管理的難題成功范例。
“同心”共建 促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借力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同心幫扶畢節試驗區政策優勢,與民主黨派攜手實施文化扶貧“同心”工程。目前共協調投入資金1.12億元,實施“同心·智力支持”項目313個,援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1個,援建縣鄉村級同心文體廣場53個。此外,還協調廣州恒大集團投入11億元,重點打造奢香古鎮,傳承發展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文旅融合 助推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
抓住國家文化部將畢節市作為全國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核心區的契機,2016年8月成功舉辦了首屆藏羌彝文化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通過彝族歌舞展演、非遺展示、文創產品展銷、彝族文化與產業高峰論壇、招商引資活動的開展,彰顯了畢節市古彝圣地、文化高地、走廊要地的區域文化地位。每年舉辦一屆旅發大會,將文藝演出作為重要板塊,強力推介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定期舉辦中國國際杜鵑花節、中國奢香文化節、草海國際觀鳥節、國際溶洞文化節,每年在景區開展駐場演出近百場,以民族民俗文化留住游客。堅持每年舉辦一屆烏蒙文化藝術節·文化藝術系列大賽,在大賽中脫穎而出的彝族古劇《撮泰吉》走出國門,驚艷亮相法國尼斯狂歡節,并獲“最佳表演團隊獎”;彝族歌曲和舞蹈改編的廣場舞《阿西里西》在“誰是舞王”——中國廣場舞民間爭霸賽中一舉奪魁,獲得全國總冠軍,入選全國廣場舞推廣套路。百里杜鵑管理區范圍內56個行政村率先實現了文體廣場全覆蓋。持續提升奢香博物館、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遺址等歷史名勝免費開放和接待能力;開發“雞鳴三省”會議舊址紅色文化旅游,以紅色文化推動旅游相關產業鏈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三云互補”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2018年5月“多彩貴州文化云”正式上線,畢節市縣文化機構積極對接,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架構基本建成,為全省數字資源互聯互通互享的提供了良好的云平臺。為推進“畢節文化云”建設,投資600萬元,注重地方特色歷史民族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和線下體驗運營中心建設,與“多彩貴州文化云”形成互補,現畢節市虛擬博物館已正式上線,市圖書館已建成4個特色資源庫。預計到2018年底,實現“廣電云”50萬新增用戶的目標。各級文化服務資源借助“廣電云”平臺,直接連通百姓家庭屏幕終端,形成“戶戶用”,使百姓通過直播、點播等形式享受到全市乃至全省、全國優秀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有效助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三雙”考核 建立長效獎懲機制
出臺《畢節市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辦法》,把公共文化工作納入“雙考雙評雙掛鉤”動態跟蹤考核管理體系,將年終一次性考核與平時經常性考核相結合,把民主測評和社會公認度評價相結合,將考核結果與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工資獎金“雙掛鉤”。在創建工作中期督查后,強化補齊短板,充分引入約談、批評、預警、誡勉談話等懲戒機制,將獎懲結果納入領導干部完成重大工作任務實績檔案。兩年間開展8次公共文化專項督查,就突出問題,市政府專門致函縣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先后約談縣處級領導4名、科級領導12名,2名鄉鎮長在電視臺向群眾公開道歉。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畢節人才網 黔ICP備09003115號-1
地址:畢節人才市場 EMAIL:795955362@qq.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