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父母心結難解 幸福談何容易
傾訴人:林芬;傾訴方式:QQ
按理說,父母的生活,做子女的無權干涉。但林芬認為,子女有這個義務贍養父母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幸??鞓?。于是,通過晚報心靈港灣QQ在線,林芬講出了父母的故事,這么多年的恩恩怨怨,夫妻都一起走來,到了晚年卻進入了相互埋怨的日子,作為子女的林芬,更希望兩老能幸福生活。
說起來,我父母都是屬于比較偏執的人,從我有記憶以來,他們都不肯互相謙讓,而每次爭論最終的結果,就是媽媽抱頭痛哭,爸爸奪門而出,然后就是媽媽永無止境的嘮叨和數落。
這就是我記憶中的父母形象。常聽媽媽說,當時媽媽嫁給爸爸時,爸爸家里雖有點錢,但卻一毛不拔,結婚時沒什么也沒有管。爸爸又是家里最小的兒子,平時在家就是被爺爺奶奶慣著,什么也不會,加上爸爸平時喜歡賭錢,也沒什么積蓄。所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全由媽媽扛著。
直到我們出生后,父親一直在家都沉默寡言,對媽媽也缺少應有的關心,更多的就是聽到媽媽不斷地埋怨。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家里原本也沒有多少積蓄,病來如山倒,媽媽哭著讓爸爸去爺爺家借錢,但是,爸爸怎么也不愿去,寧可讓我扛著病,也低不下這個頭去借錢。
媽媽那時很傷心,聽她說,自己的工資全部用在在家庭開支,爸爸也很少補貼家用,媽媽認為,自己已經付出了全部,平時爸爸不出手也就罷了,可是孩子生病,這么大的事,都沒有親人來幫助,那次,媽媽真的絕望了,那種絕望的心情,就連當時幼小的我都能感受得到。
還好,那次雖然錢沒借到,但我的病情還是有所好轉,媽媽說我命好,沒有被病魔打倒。但是,那次過后,父母的關系,以及媽媽和爸爸家里的關系更是雪上加霜,從此以后,凡是爸爸家里的事一律不管不問,就連爸爸也不愿多關心,甚至爺爺奶奶去世,她和爸爸也沒回去看一眼。她的心全部放在了我們這兩個子女身上。
如果說,換作我,我是肯定不會在這樣充滿硝煙的家庭中生活,我如果是媽媽,我會選擇離婚。但是,媽媽沒有,我們也知道,她是為了我們,盡管家庭關系緊張,她依然會在我們的教育上和成長環境的營造上毫不放松?,F在,我和弟弟都是30多歲的人了,家庭和事業都挺不錯,這少不了媽媽的付出和陪伴。
但是,雖然爸爸平時很少照顧我們,但在我們的眼里,爸爸有不少缺點,也從媽媽的口中知道爸爸如何對不起媽媽,但是,爸爸對我們依然是慈父的形象,他很疼愛我們,小時候,背著媽媽悄悄地帶著我們,用自己為數不多的私房錢,給我們買好吃的。我們從小感受到來自爸爸的疼愛,遠遠地超過了媽媽對爸爸的責怪。
很難想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我和弟弟完全沒有受到媽媽的影響,不僅知道感恩,長大過后,還要爭著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但是,這并不能解除父母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一次,我陪著爸爸回了趟老家,由于多年沒有回去過,老家的事也挺多,意思讓我家出點錢或是出點力,把爺爺奶奶的墳整理一下,親戚之間還有很多禮信要送,我也表示為爸爸出錢,來修補多年與親戚的關系。
媽媽聽到后,當時就火了。說我們是自找麻煩,爸爸只知道收獲不知道付出,現在憑什么要去管他家的事。媽媽說我們對爸爸太好,忽視了她的存在。而且見到我們就說這些事,我聽多了也很心煩。所以,現在我特想兩位老人和平相處,一家人和和睦睦,畢竟老來是個伴,作子女除了照顧兩老,也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享受天倫之樂,但照這樣下去可能很難!
走進父母內心 營造幸福家庭
【專家解答】付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工作單位:遵義公路管理局
了解老年人的心里特點和變化規律,是我們年輕人不可忽略的人生任務,試想如果我們的家庭關系都沒處理好,那么你還有心思去好好工作嗎?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老年期的心理發展,和其他階段人群有什么不同:老年期(也稱“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歲以后的人生階段。這一時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階段,也是實現作為人的生活價值的最后時期。老年期在認知變化上的表現是:
1、感知覺的退行性變化明顯:
感知覺是個體心理發展最早,而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機能,衰退的主要表現是感覺閾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在各種感知覺中,老化最明顯的,是對人的認知活動作用最大的視覺和聽覺,其次是味覺、痛覺等其他感覺。
2、記憶的年老變化:
老年期記憶力下降表現為記憶廣度、機械記憶、再認和回憶等的減退或下降。
3、思維的年老變化:
有人用皮亞杰的認知任務對老年人進行研究,發現很多老年人同樣表現出了自我中心的特點,這似乎意味著老年人的思維又回到了7歲以前的前運算階段上去了。但也有許多證據表明,隨著知識和人生閱歷的積累,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現出了更多的智慧。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發生變化的同時,人際關系也在發生變化:
(1)夫妻關系:雖少有性生活,但婚姻滿意度很高,夫妻關系中更多的是一種伙伴關系,“老伴老伴,老來相伴”。
(2)與子女的關系:與子女接觸的次數及時間與其主觀幸福感之間沒有關系。
(3)與朋友的關系:朋友能為老年人提供另一種不同形式的社會和情感支持,如一起下棋。老年人與朋友在一起的快樂超過與家庭成員在一起時的快樂,因為和朋友在一起時,你是自由的;而與子女在一起時,你有意或無意地要注意自己是否符合對方的期望。
3、人格的變化:
老年人人格總體改變的大體趨向如下:
(1)不安全感:主要表現在身體健康和經濟保障兩個方面。
(2)孤獨感:最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關系中的失落感,良好的家庭關系是他們的精神寄托。如果子女由于種種原因,忽略或忽視了對他們的關心,很少與他們溝通,家庭中的老者就會深深地體會著孤獨和苦楚。
(3)適應性差:老年人不容易適應新環境和新情境,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和方式逐漸趨于被動,依戀已有的習慣,較少主動地體驗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學習新東西也有困難。對意外事件的應變性也較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減退:老年人傾向拘泥于刻板行為。在解決問題時為了求得謹慎使決斷速度減慢。他們注重準確性,擔心閃失,寧愿犧牲速度也要少犯錯誤。
(5)趨于保守:注重自己的經驗,并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經驗方式,對由此的矛盾不易理解,從而喋喋不休,愛發牢騷。
(6)回憶往事: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漸表現出由主動向被動,由朝向外部世界轉為朝向內部世界。因此很容易回憶往事,遇事也容易聯想到往事。
林芬:了解老年人的心里特點和變化規律,是我們年輕人不可忽略的人生任務,只有了解了,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幫助他們去適應首社會和自身生理心理的變化,從而過好晚年生活。讓我們為了爸媽的幸福 ,多做一些讓他們高興的事,為他們多著想、共同來鑄造和諧美好的家庭吧!
詳情請登錄以下網點查詢: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畢節人才網 黔ICP備09003115號-1
地址:畢節人才市場 EMAIL:795955362@qq.com
Powered by PHPYun.